夜班编辑彭奕菲:集齐南方报业四家媒体经历 | 深度营专访
11月8日是第19个记者节,也是深度训练营开营两周年生日。
作为新闻学子的大本营,深度训练营专访了十位新闻人,有卧底暗访的特稿偶像,有新锐媒体的视频先锋,有坚守扒粪的调查记者,也有转换战场的媒体新力量……
他们复盘过往,倾囊相授,为了这个行业的后来者,为了你们。
今日是第七期,专访《南方日报》要闻部夜班编辑彭奕菲。
文 | 林子雅 微信编辑 | 陈静
傍晚六点多,下班高峰期。广州五羊邨地铁站挤满了人,等待安检进站的队伍排得老长。彭奕菲手里拿着便当,逆着人流方向,匆匆忙忙往C出口赶,“那种感觉非常奇特,有一种从心生出来的莫名悲凉,像是在跟这个潮流逆向而行。”
彭奕菲本科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,之后又读英国伦敦国王学院,在南方报业里的《南方都市报》、《南都周刊》和《南方周末》都实习过。
2017年毕业回国后,彭奕菲通过南方报业的校招,入职《南方日报》,成为要闻部的一名夜班编辑。在那以后,彭奕菲晚上七点多上班,凌晨一点多收工,要是赶上重大新闻事件,凌晨三四点下班也是常有的事。
彭奕菲跟父母同住,但一周也难以见上一面,“我们之间像有时差,我下班时爸妈已经睡着了,他们起床去上班,我还在睡觉。”
为了赶上报纸的正常发行时间,夜班编辑的工作像是不断被抽打旋转的陀螺。“看稿子、改稿子、稿子放在版面的哪个位置......这些都要很迅速地完成。凌晨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点的广州,我们都见过。”
深夜的南方报业大院,唯一灯火通明的,就是夜班编辑部所在的楼层。
忙完工作,地铁公交早已停运,走出报社大门,一排出租车停在马路边。“我见得最多的人就是的士司机了。”
出租车后座上,彭奕菲插上耳机,流淌出的音乐,冲掉深夜独行的孤独感。
入职一年多以来,曾经习惯早睡早起的90后女孩,早已习惯了这种“黑白颠倒”的生活。
“很多人都说,现在这个时代做新闻是往火坑里跳。也有人问我,为什么还来媒体?”
但彭奕菲不后悔,“我还是能够在采访、出稿这些事情上,得到成就感。如果没有试过,我都没有资格说放弃吧。”
▲ 《南方日报》要闻部夜班编辑彭奕菲
实习前要了解媒体定位
林子雅:实习生如何快速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并出稿呢?
彭奕菲:在《南方周末》实习期间,我被分配做不熟悉的防务类新闻报道,一开始,我不了解也不感兴趣,确实比较懵。
编辑跟我说,可以去找一些国外跟防务相关的智库,去找议题,去关注最近国际上发生的事情,找出跟中国息息相关也比较受关注的,也可以去一些门户网站、军事频道搜索。
其实,我觉得这是检索信息的能力,从众多信息中找到感兴趣的,并且你可以操作的一些角度。收集信息是让自己有知识储备,然后你才会有想法。其次就是把自己擅长的东西去跟它进行结合。就像我之前写的《未来战争怎么打?科幻小说早就告诉你了》,是我通过科幻小说这个角度写的软军事文章。
林子雅:实习过程中有没有犯过错误?
彭奕菲:在《南方周末》实习时,我写过一篇关于战地NGO的文章,当时我查的很多资料都显示,这个组织资金来源存疑,他们很多事情是造假的。
我当时有点先入为主,认为他们在作秀。但后来我采访的两位清华大学NGO研究所的主任学者,他们跟我说,NGO不可以从资金来源进行简单评判。他们不太赞同很武断地去判断这个NGO是否在做假。
我意识到,我受到资料的影响,可能会稍有偏颇。所以采访了他们之后,我开始调整文章的结构,让这个文章更客观。
经过这个选题,我就意识到,做新闻要从不同的角度,从不同的信源,从不同的人去思考。
林子雅:工作中进行过暗访吗?
彭奕菲:是的,我以暗访的方式,完成过一家补习班调查的稿子。我当时接到爆料:某个补习社存在老师资质不够、办学环境不良等各种问题,于是我决定暗访,假装应聘兼职老师,简历中姓名等信息是假的,还好他们没有要求出示身份证。
他们对应聘者戒备心很低,跟我说了很多。摸清楚情况后,我直接用我的电话发短信给家长,说我是记者,这个补习社有问题,我想要采访您了解情况。没有想到,家长把这条短信转给老师,我的身份暴露了。于是,补习社不停打电话过来,问我为什么要去打扰家长?说我侵犯他们隐私,要报警。
说实话,我当时有点慌,于是去请教了有经验的记者,她告诉我记者在采访中,通过正常途径拿不到那些损害大多数人利益的事实证据,可以这么操作。但暗访用常用手机号等真实信息,就是会存在后续麻烦。
后来再采访,我就用了一点小技巧。约采一个老师,我没有透露真实目的,问到一半时,我突然把话题转向补习社,他有点猝不及防,一不小心就把很多信息透漏出来了。
林子雅:想入行媒体的学生,需要做哪些积累呢?
彭奕菲:实习不一定贪多,去哪里也是按照兴趣就好。但不管去哪里,你要了解那家媒体到底是做什么的,是什么性质的,它的用户群体是什么人。其实每家媒体都不一样,可以去不同的媒体实习尝试,因为新闻就是实践为主的一个职业。
虽然大家都说,传统媒体会弱势一点,新媒体比较强势,但我觉得新闻是一个很需要基础积累的一个行业,传统媒体依然是新闻学子打基础最好的地方,因为他们有足够且扎实的采编经验。
所有来实习的同学,除了技术层面上学到的东西,还要了解行业的运作、发展,然后去衡量自己,是否适合这样的工作环境。
编辑需要沉下心
林子雅:从实习到成为正式编辑,你在看待选题和操作上,会有哪些不同?
彭奕菲:我以前是做记者,现在刚进来做编辑,很多东西真的是从头开始学,比如说怎么排版,怎么去审文章,这些都是很细碎的东西。更加重要的是,要学会怎么去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环境。
做记者是在一线的角度去看。当了编辑后,再去采写,你的视角是不一样的。你很快就会知道,这个文章结构大概是怎么样的,要写多长才合适,怎么样才能更表达得准确,标题怎么拟,才更加符合我们报纸的定位。
林子雅:你觉得哪些方面还不太成熟?
彭奕菲:不成熟的方面太多了。记者可能是赶鸭子上架,你来了你就去做,做多了你就知道怎么办。
但是对于编辑而言,三五年培养出来的可能还是个新人。编辑他要注意的东西比记者要注意的多很多。因为我们是做把关人,这是一个全方位都要有储备才行的一个职业。可能要当好多年编辑,你才能够马上知道这条稿子应该放哪里,应该怎么样去操作。
一个版面就是一张白纸,手头上有这么多稿子,有这么多图片,你去操作它的方法有很多种,什么样的更好更合适,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选择,但是对于你的报纸定位来说,肯定有一个相对的标准,那你要往那个方向去靠。
你要想,怎么样才能把这个版面做得更加鲜活,可读性更强,版面更加漂亮。像我这种完全没有美术功底的新编辑,就要从头开始学。所以每个编辑的桌面上都放很多书,随时拿出来阅读。
也就是说,编辑是一个让你需要去沉下心,慢慢去积累的一个职业,背后要做很多功课。
采地震专家前通读他的经典著作
林子雅:什么原因让您选择进入新闻行业?又为何坚持?
彭奕菲:之前有人跟我说过,世界上有两种职业,可以在有限的时长里拓宽你的人生,一个是演员,另外就是记者。我觉得当不了演员,那就当记者吧,当然这是开玩笑的话。
我自己本身也是一个很喜欢跟别人聊天、交往的人,记者这个职业符合我的性格,所以高考填志愿的时候,报了新闻学。当时可能很天真,也是抱着一股热血。中学时读的南方都市报的重磅报道给我很大的鼓舞。我学了这么多年了,不进来,我会遗憾,会后悔。不进来,我都没有资格说放弃。
林子雅:衡量一份好报道的标准是什么?你做过什么努力?
彭奕菲:我很想说,能够推动社会善治的新闻是好新闻,但是这有点太虚了。写新闻其实也像写故事或者拍电影一样,好好说人话,尽量客观,尽量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,把文章写得可读性更强一点,我觉得也不是那么容易的。
说得具体一点就是,采访要细致,能够写出故事性,这要求采访之前要做足功课。采访一个人,他的作品、他所在领域的知识,甚至他的个人喜好、性格都要去了解,然后才能以更加平等的姿态跟他交流,对方才会觉得跟你聊天有意思,才会跟你说更多的东西。采访前找的资料不止要文字的,也要有视觉的,视频、图片这些都要找。
之前在南都做尼泊尔地震的稿子,采访地震台专家之前,我把他的经典著作都读了一遍,并且学习了很多相关的专有名词,这样才有底气去跟他做一个深入的采访,而不是单纯的问答。
林子雅:现在媒体对记者的需求是怎样的?有必要考研吗?
彭奕菲:现在我自己在报社里面,能够看到纸媒是有在做转型的努力的,现在所有报纸都在提“报网融合”,记者是全媒体记者,就是要能去采去写去拍去做直播。现在不见得非要把新媒体跟传统媒体分得那么清。
所以我觉得,在这种情况下,你需要具备就是当一个全能型选手的素质。你可以跑线,去深耕某一个领域,但是只会写现在是真得不够了,做直播、剪视频这些,有机会你都可以去学。这要求你对新鲜事物要保持热情。
至于考研,其实本科出来,你也可以胜任这份工作的。要不要读研,那是个人选择。读研也有它的好处,你会更加知道怎么做调查研究,另外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。
林子雅:“速生速朽”的新媒体能否承载对“新闻”的期待?
彭奕菲:我不是很喜欢那种只注重流量的做法,觉得有点违背新闻的本质。新媒体的很多文章观点性很强,其实就是一种情绪。而传统媒体一直在追求客观之类的。这不能简单说它是好是坏,因为新媒体的写法确实就有很多人喜欢看,也更具可读性。
所以,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可以是相互学习的。
E
N
D
推荐阅读
运营总监 | 何珊珊 视觉总监 | 戴雅婷
活动策划、统筹 | 图图
视觉组 | 戴雅婷、张遥、谢梓君
记者节系列专访将持续推送
喜欢就关注我们吧!